艾灸前搞懂10個關鍵點,功效提升50%
無論是醫(yī)生、家人施灸,還是自己施灸,都要端正態(tài)度,認真操作,不可三心二意。患者要積極配合治療,并通過掌握醫(yī)理消除顧慮和恐懼,達到治療的目的。同時,還要努力提高施灸技術,保持體位、穴位正確。
秋葵的功效與作用
溫通經絡,驅散寒邪。艾葉性溫加之點燃熏灸,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真正懂得了艾灸的原理,是沒有必要擔心艾灸上火的。艾是純陽之物,破一切邪淤。邪者,風,寒,濕,火,燥都是病邪。
無論是醫(yī)生、家人施灸,還是自己施灸,都要端正態(tài)度,認真操作,不可三心二意。患者要積極配合治療,并通過掌握醫(yī)理消除顧慮和恐懼,達到治療的目的。同時,還要努力提高施灸技術,保持體位、穴位正確。
人到中年以后,身體機能就開始衰退,為了保證人體正氣充足,陽氣不虧,進而減少各種疾病的發(fā)生,提高生命質量。中醫(yī)認為,常艾灸并按摩關元穴及腰眼穴可起到補腎的功效。
艾灸理療中,經脈在立體螺旋的熱流下,經脈里瞬間增壓,強大的壓力沖破瘀阻點,使得經脈之氣重新流暢。熱量帶動氣血沿經絡通道快速前行達到疏通經絡、祛濕散寒的效果。
俗話說,“秋天到,鼻炎鬧”。秋天是鼻炎的易發(fā)期。很多鼻炎患者發(fā)病時,鼻子不透氣、頭疼、晚上睡覺不踏實,繼而導致白天精神萎靡,影響學習和生活。
腎陽氣虛又傷及腎陰,腎陰是一身陰液的根本,陰液對人體起滋養(yǎng)濡潤作用,腎虛便會水虧,人體得不到陰液的滋潤,便會出現咽干口燥、煩熱、大便干結、小便短赤等;
經絡是氣血運行之通路,經絡通暢,則利于氣血運行,營養(yǎng)物質之輸布。寒濕等病邪,侵犯人體后,往往會閉阻經絡,導致疾病的發(fā)生。
膀胱經在人體的背部,人體的五臟六腑均可在背部找到相應的對應區(qū),如背上部對應肺和心臟,背下部對應脾、胃、肝、膽,腰部對應腎、膀胱、大腸和小腸。所以保養(yǎng)背部也成了養(yǎng)生很重要的一點。
人體濕氣重,常出現困倦欲睡,舌苔厚膩,四肢關節(jié)酸痛沉重、屈伸不利,胸悶腹脹、食欲欠佳、大便溏稀或黏膩等脾胃虛的癥狀。脾運化水濕,水濕代謝不出去,停留到體內形成水濕或痰飲,形成水腫或肥胖。
秋季是養(yǎng)生的關鍵時刻,若不注意秋季養(yǎng)生,損傷了肺氣,使人體免疫力減弱,不適應冬天的寒冷而生病,跟肺相關的感冒、咳嗽、哮喘、鼻炎....等都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