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抗生素會導致角膜病變
摘要:容易導致藥源性角膜病變的局部用藥物主要有抗生素、抗病毒藥、皮質類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局部麻醉劑、非甾體類藥物和防腐劑等。與其他科室相似,當前醫(yī)院眼科用的抗生素量也比較大。
什么是藥源性角膜病變
藥源性角膜病變是指眼部局部及全身用藥導致的眼角膜病變,也稱為毒性角膜病變。它的臨床表現可分為輕、中、重度三種,輕度為角膜上皮點狀糜爛;中度為角膜知覺減退、上皮受損和角膜基質水腫浸潤;重度則為角膜潰瘍、前房積膿,以及內皮細胞損傷等。
濫用抗生素容易導致角膜病變
容易導致藥源性角膜病變的局部用藥物主要有抗生素、抗病毒藥、皮質類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局部麻醉劑、非甾體類藥物和防腐劑等。與其他科室相似,當前醫(yī)院眼科用的抗生素量也比較大。
常用的局部抗菌藥有氨基糖甙類、喹諾酮類、氯霉素、多粘菌素類、大環(huán)內酯類等。其中,氨基糖甙類抗生素與抑制細胞蛋白質合成有關,可導致角膜上皮剝脫,形成角膜淺表潰瘍,是最易產生眼局部病變的抗生素。在這類抗生素中,以慶大霉素的毒性最強,其次是新霉素、卡那霉素和丁氨卡那霉素等。
藥源性角膜病變的治療
藥源性角膜病變具有隱蔽性和普遍性,往往在治療原有眼部疾病時發(fā)生,其臨床表現呈多樣性,還沒有實驗室特異性檢查指標。因此,目前對藥源性角膜病變的臨床診斷主要根據病史、臨床
癥狀、用藥史以及用微生物學檢查來排除感染等方法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