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水腫與蕁麻疹鑒別依據
臨床表現:突然發(fā)生大小不等風團,數目及部位不定,常此起彼伏,多在24小時內消退,反復復發(fā);自覺瘙癢或刺痛感;少數患者可伴低熱(急性型多見)、腹痛、腹瀉(累及胃腸道時)或氣悶、呼吸困難(累及喉頭粘膜時)等。
醫(yī)學護膚品的介紹
一些病人往往在上一代能找到有哮喘,蕁麻疹等遺傳背景人員,有的自身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疾病、風濕性關節(jié)炎、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等。這種人用一般的抗組胺藥治療往往無效,需采用皮質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或免疫抑制劑治療。
蕁麻疹最突出的表現是皮膚突然發(fā)癢,繼而出現扁平的高出皮膚的風團,有的發(fā)紅,有的發(fā)白,越起越多,大小及形態(tài)不一,但邊界清楚,伴有癢感,晚間加重。發(fā)作時間不定。
臨床表現:突然發(fā)生大小不等風團,數目及部位不定,常此起彼伏,多在24小時內消退,反復復發(fā);自覺瘙癢或刺痛感;少數患者可伴低熱(急性型多見)、腹痛、腹瀉(累及胃腸道時)或氣悶、呼吸困難(累及喉頭粘膜時)等。
如果孩子是腸胃功能失調,應減少攝入肥甘厚膩,不可讓孩子吃得過多過滯,在這方面,中醫(yī)可發(fā)揮較好的療效,如淮山、太子參、白術、扁豆、云苓、蓮子、萊菔子、雞內金等中藥健脾消滯。
膽堿能性蕁麻疹。溫熱、運動、情緒激動等可使自主神經系統(tǒng)的膽堿能性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乙酰膽堿可直接引起血管擴張,也可促使組織胺釋放,引發(fā)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應首先查找原因,在醫(yī)生指導下有的放矢,切莫自己胡亂用藥。否則急性蕁麻疹極易因治療不及時而轉為慢性蕁麻疹,造成長期服藥等一系列不應有的煩惱。
由于脾虛失運,外受于風,氣機失利。證見身發(fā)風團,胃痛腹脹,大便溏泄,甚至惡心嘔吐等。治以健脾益氣,祛風散寒。藥用:蒼術、陳皮、豬苓、襖苓、澤瀉、羌活、防風、炒白術、木香、烏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