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因相結合導致濕疹 綜合療法治濕疹
平時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加抵抗力,避免患感冒。對日光過敏者,除了需采取避光措施外,還需避免食用黃泥螺、菠菜等含光感性物質的食品,在發(fā)病時期,可服用羥氯喹、β胡蘿卜素等避光藥物。
醫(yī)學護膚品的介紹
中醫(yī)學認為,濕疹病因主要是內有心火,脾濕為患,外感風濕熱邪,內外夾攻而為病。由于心經有熱,或情志所傷,性情急躁,心緒煩擾,氣郁化火。
濕疹可發(fā)生于身體任何部位,但以頭、面、四肢遠端及手足等外露部位多見,常對稱分布;腋窩、陰部、股部、肛門周圍等皮膚皺褶處也常發(fā)生。
平時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加抵抗力,避免患感冒。對日光過敏者,除了需采取避光措施外,還需避免食用黃泥螺、菠菜等含光感性物質的食品,在發(fā)病時期,可服用羥氯喹、β胡蘿卜素等避光藥物。
急性陰囊濕疹杏仁20克,鮮蒲公英60克,野菊花、苦參各15克,大黃、黃柏、黃芩各10克,水煎取汁放涼后濕敷,每日2~3次。然后用青黛散(青黛、黃柏各60克,煅石膏、滑石各120克共研細末備用)干撲患處。
濕疹主要臨床特點就是癢,有些家長帶孩子來就診時,患兒全身都是抓痕。如果濕疹被抓破、起水泡后,患兒會更難受,而且也會影響到治療效果。所以,家長當發(fā)現孩子起了濕疹后,一定要留意別讓孩子抓撓。
濕疹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方法不科學,會導致產生色素沉著或疤痕。傳統西醫(yī)治療以消除表面炎癥為主,不能解決濕疹的發(fā)病根源和致敏原,很容易復發(fā)。
急性發(fā)作的典型皮疹為紅斑、瘙癢,抓后表皮脫落。嚴重可有漿液滲出的水皰,繼發(fā)感染者為膿皰。如果未控制,就表現為慢性:皮膚增厚、苔蘚化、色素沉著。
慢性濕疹根據臨床表現分為干燥型和潮濕型兩種。潮濕型整個陰囊腫脹突出,有輕度糜爛、溢液、結痂和顯著浸潤、肥厚,皺紋深闊,稍發(fā)亮,色素加深,陰囊比正常顯著增大,由于嚴重瘙癢間有累累抓痕。
得了濕疹需要注意休息,應避免過于緊張,不要因為疾病而產生心理負擔。精神緊張會導致機體內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所以精神緊張、失眠、過度疲勞、情緒變化等精神改變均可誘發(fā)或加重濕疹病情。
皮膚科外用藥有一個最簡單的原則:干對干,濕對濕,不干不濕用糊劑。即有滲出較多時,選用濕敷;滲出少時,采用洗劑、糊劑;干燥、結痂、有鱗屑時,采用乳膏、霜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