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tài)反應是機體接觸變應原后引起的一種病理性免疫反應。根據(jù)其發(fā)生機制分為四型,分別為IgE介導的Ⅰ型變態(tài)反應、細胞毒型的Ⅱ型變態(tài)反應、免疫復合物引起的Ⅲ型變態(tài)反應和致敏性T淋巴細胞引起的Ⅳ型變態(tài)反應。臨床工作中以Ⅰ型變態(tài)反應更常見,常引起呼吸道、胃腸道和皮膚等的相關癥狀。在研究Ⅰ型變態(tài)反應中,發(fā)現(xiàn)一些從未接觸過某種變應原的患者體外特異性IgE檢測可呈陽性反應,變應原間的交叉反應是引起此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
交叉反應現(xiàn)象
體外實驗已證實,奶牛、水牛、綿羊和山羊的乳蛋白(α-乳清蛋白,β-乳球蛋白和酪蛋白)之間的交叉反應非常普遍。在歐洲,超過70%的樺樹花粉過敏的患者同時對花粉相關的食物過敏?;颊咄ǔT诨加形胄曰ǚ圻^敏癥后出現(xiàn)食物過敏。對昆蟲蜇傷過敏的患者進行體外檢測時,經(jīng)常同時檢測到針對蜜蜂毒和黃蜂毒的特異性IgE,這些患者的雙陽性情況可能是針對這兩種蜂毒中的不同成分的過敏交叉反應引起。實際情況中,很多患者點刺試驗結果陰性,同時又無法清楚辨識蜇傷昆蟲的類別。
交叉反應的分子基礎
交叉反應是一種免疫學現(xiàn)象。引起變態(tài)反應的變應原間的一級結構和三級結構的同源性決定是否存在交叉反應。交叉反應的發(fā)生要求其序列同源性超過70%,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低于50%幾乎不會發(fā)生交叉反應。
一般來說,分類上越接近的物種,發(fā)生交叉反應的可能性越大。然而,已發(fā)現(xiàn)在發(fā)育分類上較遠的物種之間也有交叉反應發(fā)生。變應原組分根據(jù)其功能和結構被分為不同的蛋白家族,針對同一蛋白家族的IgE抗體通常會發(fā)生交叉反應,因此,將變應原組分進行分類有助于解釋交叉反應的問題。
病原相關蛋白家族(PR),以Betv1(PR-10)為代表,該類蛋白為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一類防御蛋白,病原體或其他外界因子的刺激能誘導其表達,在植物抵御病原體和外界壓力以適應不良環(huán)境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已報道許多食物中有該蛋白家族成員,如榛子(Cora1)、芹菜(Apig1)和大豆(Glym4)。該家族成員氨基酸序列的高度同源性導致發(fā)生交叉反應,加熱或者酶解作用容易破壞其結合IgE的能力。
脂質轉運蛋白(LTP)加熱或者酶解消化并不能破壞其抗原性。為薔薇科水果和梅亞科水果中重要的過敏原,果皮中含量最高。在無花粉過敏的情況下仍能引起水果過敏反應,其癥狀不僅有口腔過敏綜合征,而且可能發(fā)生較高頻率的嚴重的系統(tǒng)性過敏反應。因此,常被認為是非花粉相關的變應原。然而,也有證據(jù)表明,一些枯草熱患者的食物過敏也是由LTP引起。
前纖維蛋白(profilins)是一種植物性變應原,存在于幾乎所有真核細胞中,最初是在1977年作為肌動蛋白結合蛋白被報道,是微絲快速重組的關鍵因素。對其致敏的患者對大量的花粉和食物過敏。由Betv2引起的樺樹花粉過敏患者常在攝入梨、蘋果、胡蘿卜和芹菜后出現(xiàn)口腔過敏綜合征表現(xiàn);草類過敏患者可能對胡蘿卜和芹菜有反應,都是由于前纖維蛋白交叉反應引起。另外一種常見的導致交叉反應發(fā)生的原因是糖類,與蛋白無關。包括常見的一般不引起臨床癥狀的交叉反應性糖類決定簇(CCD)和其他引起臨床癥狀的糖類。
最近研究表明,針對半乳糖-α-1,3-半乳糖(α-gal)的特異性IgE能夠引起針對西妥昔單抗嚴重的甚至致命性的反應和一種不常見的針對牛肉、豬肉或羊肉遲發(fā)性的過敏反應。在非靈長類哺乳動物的細胞組織中這種α-gal表位高表達。有報道指出蜱叮咬不僅引起產(chǎn)生針對蜱蟲來源的蛋白IgE而且也產(chǎn)生針對這種糖類的IgE。
針對交叉反應的檢測策略
研究變應原交叉反應最經(jīng)典的方法是放射過敏原吸附抑制試驗(RASTinhibition),但因其價格昂貴,操作和處理均需要專門的設備,使其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采用天然的過敏原提取物進行檢測僅能明確患者過敏原的來源,但不能確認真正的致敏成分。
進行過敏原組分檢測能鑒別過敏原中真正致敏的蛋白組分,有助于對接觸的不同過敏原進行評估。如患者檢測出交叉反應性過敏原組分IgE陽性,則很可能對一些看似不相關來源的物質均產(chǎn)生過敏。
同時,過敏原組分的檢測結果也能為特異性個體化免疫治療提供信息。用樺樹花粉變應原進行特異性免疫治療已證實對由于交叉反應引起的口腔過敏綜合征有效。此外,有些過敏原并不存在于天然提取物中,對于這種情況用重組過敏原組分進行檢測更能體現(xiàn)其優(yōu)越性。過敏原組分檢測也可評估過敏反應的臨床風險。結合過敏原組分特點,根據(jù)其致敏作用的強弱,提示哪種交叉反應具有更高的危害性,預測食物過敏的嚴重程度。
針對CCD引起的交叉反應性,早期提出的判斷標準是菠蘿蛋白酶抗體ELISA檢測結果陽性而皮膚點刺試驗陰性。當抑制試驗或皮膚點刺試驗無法開展時,則在進行變應原特異性IgE檢測的同時,進行CCD-IgE抗體的檢測具有重要意義,從而為血清學的結果解釋提供CCD反應性的參考。
另外基于原核表達系統(tǒng)產(chǎn)生的無糖基化重組蛋白進行的過敏原組分檢測,可避免血清中存在的CCD-IgE對檢測結果的干擾,但僅限于糖類特異性IgE不引起相關臨床癥狀的情況。另外在某些情況下,由于缺少轉錄后修飾,重組蛋白無法正確折疊,造成其IgE結合力減弱。近幾年已有多種過敏原組分在真核表達系統(tǒng)進行重組表達,能夠進行轉錄后修飾,如脯氨酸的羥基化、糖基化和二硫鍵形成。
結語
?、裥妥儜B(tài)反應的診斷,主要是結合臨床病史、體內點刺試驗和體外血清學特異性IgE檢測結果進行,體外檢測具有時間短、痛苦小并能進行大量過敏原篩選的優(yōu)點而廣泛應用。理論上講,患者血清中IgE與過敏原發(fā)生反應就表明對其過敏,且IgE濃度與過敏癥狀的嚴重程度相關。但由于交叉反應的發(fā)生對體外檢測結果造成干擾。目前的狀況為大多數(shù)的過敏原特異性IgE檢測仍采用過敏原提取物,不具備過敏原組分檢測的能力,對此需引入CCD-IgE檢測,能夠部分解釋血清學檢測結果與臨床表現(xiàn)不符的情況,已有商品化檢測試劑包含該項目。出現(xiàn)過敏原特異性IgE陽性并排除CCD-IgE干擾后,應進一步考慮進行過敏原組分檢測,可為患者提供個體特異性過敏原譜,評估過敏反應嚴重程度,同時為特異性免疫治療提供依據(jù)。
必須明確的是,由于過敏原致敏并不一定會引起臨床反應,所有的體外檢測結果都應該結合臨床病史進行評估。病史是診斷的基石,應用過敏原組分檢測,需要了解過敏原組分基本資料和臨床意義才能有助于結果分析。
本品為抗變態(tài)反應藥. 1、可用于支氣管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預防性治療; 2、用于治療特應性皮炎; 3、用于治療疤痕疙瘩、增生性疤痕。
健客價: ¥23應用其較強的免疫抑制作用,治療各種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健客價: ¥58過敏性眼病,如春季卡他性角結膜炎、卡他性結膜炎、巨大乳頭性瞼結膜炎、過敏性或特異反應性角結膜炎等,解除其癥狀和體征。由 I型速發(fā)性變態(tài)反應(或肥大細胞)引起的非感染性炎性眼疾。
健客價: ¥37用于緩解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的過敏癥狀,如:變應性鼻炎(包括眼睛的過敏癥狀)、蕁麻疹、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接觸性皮炎、蟲咬性皮炎等皮膚粘膜的過敏性疾??;用于減輕感冒時的過敏癥狀。
健客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