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促腫瘤進展
摘要: 血流中腫瘤細胞與血小板粘附在一起形成癌栓
血小板是成熟巨核細胞胞質裂解脫落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塊胞質,在止血、傷口愈合、炎癥反應、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過程發(fā)揮重要作用,為哺乳動物的血液成分之一。其實,近些年來研究人員還發(fā)現了血小板在腫瘤研究中扮演的許多樣角色。
讀取血小板信息來快速檢測肺癌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液體活檢名為thromboSeq的新型檢測手段的方法,相比尋找腫瘤細胞生物標志物證據,通過檢測被血液循環(huán)血小板所腫瘤RNA對非小細胞肺癌進行診斷,準確率能夠達到90%,非小細胞肺癌占到了大部分的肺癌患者病例,相關研究刊登于CancerCell上(DOI:10.1016/j.ccell.2017.07.004)。
血小板“短命”,會對一系列炎性事件和
癌癥產生反應,血小板自身不具有細胞核,血小板中RNA來自巨核細胞或在循環(huán)血液中所吸收。相比腫瘤患者機體中的血小板而言,非腫瘤患者機體中血小板通常含有不同類型RNA。
盡管被腫瘤教育的血小板血液檢測技術無法提供準確的預測結果,但其卻能夠補充可替代的活組織檢查的生物源,比如細胞游離DNA、胞外囊泡、循環(huán)蛋白質、循環(huán)腫瘤細胞以及諸如CT掃描等成像模式。
血小板抑制T細胞功能促腫瘤進展
近日研究人員發(fā)現,血小板或許能夠通過抑制T細胞功能來幫助腫瘤隱藏免于被免疫系統發(fā)現。添加諸如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
藥物時,潛在的T細胞療法或許就能夠成功增強機體抵御
黑色素瘤的免疫力。血小板能夠釋放一些名為TGF-beta的特殊分子來抑制抵御腫瘤的T細胞的活性,TGF-beta分子在腫瘤生長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研究者發(fā)現大部分TGF-beta分子都處于無活性狀態(tài),血小板表面的GARP蛋白特異性地捕捉并且激活TGF-beta分子,血小板是活化的TGF-beta分子主要來源,入侵的腫瘤細胞能夠利用該分子來抑制T細胞的功能,換句話說,血小板能夠幫助腫瘤隱藏免于被機體免疫系統識別。(DOI:10.1126/sciimmunol.aai7911)
腫瘤細胞發(fā)生轉移與血小板作用密不可分
腫瘤細胞轉移到遠離原發(fā)性腫瘤的位點是引發(fā)相關死亡主要原因,血小板能夠幫助腫瘤細胞進行傳播擴散。近日,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fā)現,血小板上名為α6β1整聯蛋白的分子的表達往往會通過促進腫瘤細胞和血小板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參與腫瘤的轉移過程。
血小板缺失整聯蛋白α6β1小鼠,在靜脈注射腫瘤細胞或腫瘤細胞注射到乳腺脂肪墊后,特異性表現出肺部癌癥轉移水平降低。腫瘤細胞ADAM9蛋白能夠結合血小板整聯蛋白α6β1促血小板的激活和腫瘤細胞的外滲。(DOI:10.1172/jci.insight88245)
血小板促腫瘤轉移不依賴于NK細胞
血小板屏蔽NK細胞對腫瘤細胞殺傷作用,助腫瘤細胞與內皮細胞間粘附,血小板P-選擇素促腫瘤細胞出
血管??蒲腥藛T用轉移性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小鼠模型側重于腫瘤轉移的器官特異性問題,重點考察腫瘤轉移是否與NK細胞和血小板衍生與內皮細胞來源的P-選擇素相關。發(fā)現在NK細胞不存在情況下,血小板會促腫瘤肺轉移。血小板促腫瘤轉移具有器官特異性,雖然明確提高肺轉移,但并不影響B(tài)16F1肝轉移,且肝轉移發(fā)生在血小板缺失情況下。血小板存在與否不影響NK細胞抗轉移活性,血小板促轉移作用具有時間差異性。(DOI:10.1158/0008-5472.CAN-11-4010)
血小板減少后抑制腫瘤轉移
血流中腫瘤細胞與血小板粘附在一起形成癌栓,一方面保護腫瘤細胞免受NK細胞殺傷,也避免腫瘤細胞免受血流切力破壞,機制不清楚,卻是腫瘤細胞發(fā)生轉移和遠端定位的關鍵。血小板在以下方面利于腫瘤血行轉移:1)與腫瘤細胞形成癌栓保護層而與免疫防御系統隔離,有利于腫瘤細胞在循環(huán)運輸過程的存活;2)使腫瘤細胞成功地抵御了血流的高剪切力的損傷而存活在血液中,從而保護腫瘤細胞免受機體防御機制的清除。小鼠體內血小板數目減少可抑制腫瘤生長,NK細胞缺失卻逆轉這種抗轉移潛能。推測血小板可保護腫瘤細胞在血行轉移過程中免受NK細胞的抗腫瘤免疫殺傷作用。(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