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肉瘤早期臨床癥狀多無特異性,陰道異常出血可為最主要主訴,占60%~80%。絕經前患者多表現(xiàn)經期延長、月經量多、不規(guī)則子宮出血;而絕經后患者多表現(xiàn)為絕經后陰道出血。其次為下腹生長迅速的包塊、陰道排液、下腹隱痛、下腹壓迫癥狀及全身不適、消瘦等表現(xiàn)。
子宮肉瘤術前誤診為子宮肌瘤的誤診率為0.2%~0.7%。Willam報道1332例術前考慮為子宮肌瘤的患者中僅有3例子宮肉瘤(0.23%),其中因肌瘤生長快(1年內子宮生長大于6周)者無子宮肉瘤發(fā)生。由于子宮肉瘤臨床特征不特異,并缺乏特殊的腫瘤標記物,故早期術前診斷有一定困難。診刮是診斷子宮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對有異常出血者診斷率僅為65.91%。
文獻報道不同組織類型的子宮肉瘤患者的診刮陽性率相差很大,LMS的診刮陽性率最低,而ESS和MMT的診刮陽性率較高。Goff認為術前診刮的漏診率ESS占20%,LMS可占40%,診刮對ESS及MMT有較大的診斷價值,但對子宮平滑肌瘤肉瘤變的診斷價值不大,這與病變多位于子宮肌層或肌瘤內,術前診刮不易取到病變組織有關。因此,診刮陰性者不能除外子宮肉瘤,尤其是子宮平滑肌瘤。故對絕經后子宮繼續(xù)增大、異常陰道出血、伴有下腹脹痛的病例,要考慮到子宮肉瘤的可能,盡可能術前進行診刮。CT、PET和MRI對于子宮肉瘤的診斷有幫助。
FDGPET可用于術前診斷分期、治療后對殘余病灶和復發(fā)病灶的監(jiān)測。由于肉瘤內一般血流較豐富,彩色超聲多普勒對診斷有益,KurjakA在對2010例擬行子宮切除的患者術前一天行陰道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發(fā)現(xiàn)所有子宮肉瘤(10例)的RI(0.32~0.42)明顯比子宮肌瘤和正常子宮的RI小,如以RI=0.4作為區(qū)別子宮良惡性腫瘤的界值,其靈敏度為90.91%,特異性為99.82%,陽性預測值為71.43%,陰性預測值為99.96%。但確診仍靠病理。
(實習編輯:伊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