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痛怎么辦?中醫(yī)指出,月經昵稱為女性的“好朋友”,但經痛常常造成女性極大困擾。從中醫(yī)觀點來看,女性經痛多因氣血運行不順暢所致,必須根據(jù)患者個人的體質加以辨證用藥,或用膳食養(yǎng)生方式活血補氣,以緩解經痛。
臺灣基層中醫(yī)協(xié)會理事長、陳潮宗醫(yī)生指出,所謂經痛又稱痛經,是指女子在月經期間或行經前後,出現(xiàn)周期性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部,甚至劇痛而引起昏厥的病癥。常伴有頭暈、惡心、嘔吐、腹瀉、全身無力等癥狀,且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女性痛經氣血運行不暢
若月經來疼痛但無明顯的生殖器官病變者,稱為原發(fā)性痛經,通常在初經後1至2年開始出現(xiàn)。大多與內分泌失調或精神因素有關。而月經來疼痛若伴有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者,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骨盆腔發(fā)炎、子宮內沾粘,或生殖器官的先天性異常者,稱為次發(fā)性痛經,多發(fā)生在初經後較多年。
中醫(yī)認為,痛經大部分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即所謂的“不通則痛”。但有一部份則是因為病人本身氣血衰弱,造成子宮供血不足而疼痛,稱為“不榮則痛”。痛經病人的體質依虛實不同,中醫(yī)將其歸類為下列幾型:1.氣滯血瘀。2.寒凝胞中。3.濕熱下注。4.氣血虛弱。5.肝腎虛損。
若要使痛經得到根本的治療,還必須根據(jù)患者個人的體質加以辨證用藥。
中醫(yī)
針灸治療經痛效果顯著,有助於即時緩解疼痛。
陳潮宗醫(yī)生強調,痛經的治療在西醫(yī)主要還是以止痛、鎮(zhèn)靜、緩解平滑肌痙攣為主,但是長期服用西藥,并無法根本解決痛經的問題,只是將疼痛暫時
壓抑,而且會造成對止痛劑的依賴性,劑量愈吃愈大,最後失去效果;有些人甚至會出現(xiàn)月經量越來越少的情況。
針灸3穴位勿亂用補藥
中醫(yī)的治療則是依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用藥有所不同,且依每個人不同的體質狀況,給予最適合的藥物調理。但對於痛經治療的關鍵期是在經前5天到經行第3天,若能掌握時間及早用藥預防,則經行不適可減至最低。
中醫(yī)的另一項利器—針灸也可應用在痛經的治療。尤其在痛經發(fā)作時若配合針刺血海、公孫、三陰交等穴位,有助於即時緩解疼痛。
血海
-位置: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
-功效:調血清血,宣通下焦。
公孫
-位置:位於人體的腳內側緣,大趾趾根後約2寸左右之處。
-功效: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沖脈。
三陰交
-位置: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
-功效:補脾土,助運化,通氣滯,疏下焦,調血室,祛經絡風濕。
除了藥物治療,痛經患者平日最忌貪涼飲冷,尤其經前及行經期間,生冷瓜果及冰涼飲料絕對不可碰,并要注意保暖。同時月經期間及月經後亦禁止自行服用四物湯、八珍湯、中將湯或十全大補湯。“藥”要對癥才能治療,若道聽涂說自行亂服藥,則“藥”就變成“毒”,反而對身體有害。
中醫(yī)養(yǎng)生
藥膳食療,可活血補氣,有助改善女性經痛。
陰虛體質多食滋潤養(yǎng)陰
中醫(yī)陳潮宗提醒,尤其患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及骨盆腔發(fā)炎的病人,若喜歡吃補,不但痛經沒改善,腫瘤反而被愈養(yǎng)愈大。血虛體質的人,在月經乾凈後可多吃一些鐵質含量高及補血的食物,如葡萄、櫻桃、波菜、發(fā)菜、紫菜等。
陰虛體質的人,可多食用含黏液質高的食物,如黑木耳、海帶芽、昆布、發(fā)菜、香菇、地瓜葉等食物,有滋潤養(yǎng)陰的作用。痛經的患者在飲食上對冰冷的食物若能忌口,又能堅持周期性的中醫(yī)治療,月經期間的不適必能逐月減輕,終至消失。
1.姜棗紅糖湯
-材料:乾姜、大棗、紅糖各30克。
-做法:將大棗去核洗凈,乾姜洗凈切片,加紅糖同煎服之,每日2次,溫熱服,適用:寒濕凝滯型,氣血虛型。
2.桃仁粥
-材料:桃仁10克、白米75克。
-做法:先將桃仁搗爛如泥,加水研汁去渣,同白米煮為稀粥,空腹食,每日兩次,可達活血通經,袪瘀止痛。
-適用:婦女瘀血停滯所引起的痛經,以及產後瘀血腹痛,跌打損傷後,瘀血停積諸癥。切記桃仁有小毒,故用量不宜過多,孕婦及軟便癥者不宜服用。
3.艾葉粥
-材料:干艾葉15克、白米50克,紅糖適量。
-做法:干艾煎取濃汁去渣,與粳米、紅糖加入煮為稠粥,在月經過後3天服,月經來前3日停,每日2次,早晚溫熱服。
-適用:婦女虛寒性痛經,月經不調,小腹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