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談談兒童的心理邊界的問題。
心理邊界也被稱作“個人邊界”,指個人所創(chuàng)造的邊界,通過這個邊界,我們可以知道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和被允許的行為,以及當別人越界的時候,自己該如何回應。
每一個人都有兩種生存空間——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這種空間與外界的界限,也稱作邊界(疆界)。
除了相對有形的物理空間,我們每個人還需要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空間,被一道無形的心理邊界環(huán)繞著。
兒童也不例外。
邊界問題
一些父母可能會對以下對話不陌生:
孩子:我想吃冰激凌。
媽媽:你才不想吃呢!
媽媽的真正意思是:我不希望你想吃冰激凌。
孩子:我累了。
爸爸回答:你怎么會累呢?你什么都沒干啊,就坐在那兒看電視來著。
這樣的父母應該意識到,自己并沒有尊重孩子的心理邊界,他們在替孩子做決定、替孩子感受。
如果孩子沒有建立良好的心理邊界,那么他們在接下來的人生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
總是被要求做這做那,結果耽誤了自己的事情。
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對別人好,但常常不被領情。
為了遷就別人,常常放棄自己的想法。
替別人操心、總是在想他“應該”這么做,“應該”那么做。
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在別人的評價中判斷自己。
依戀關系——建立心理邊界的關鍵
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逐漸地跟父母建立生理與心理邊界的過程。
分娩成功后,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邊界開始跟媽媽分離。
共生階段:寶寶無法區(qū)分自己和世界,媽媽一旦不在眼前,就會驚恐不安,只有媽媽才能安慰他。
情感客體永久性:媽媽若能積極地響應寶寶的一切需求,寶寶即可獲得“情感客體永久性”。嬰兒產生內在的歸屬感,即使媽媽不在眼前也感到安全。
兒童如果能對人生的首要關系感到安全和舒適,就能承受邊界建立過程中的分離和分歧。依戀是靈魂生存的基石。
依戀關系產生問題——引起邊界問題
與父母關系的兩種不良情景:
要么設立邊界,卻會破壞跟父母的關系;要么不設立邊界,永遠當父母意愿的奴隸。
這種思維和行為模式也會擴展到與他人的關系中。
安全依戀——從共生走向獨立自主
當嬰兒對安全和依戀的需求得到滿足后,他開始表達第二個重大需求:獨立自主。這個階段稱為“分離和個體化”。“分離”指的是兒童需要將自己和母親分辨為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一種“非我”體驗;“個體化”則是兒童與母親分離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身份識別,一種“我”體驗。
接受孩子說“不”
“不聽話”的兒童其實正在建立恰當?shù)男睦磉吔纾?/p>
兒童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可能會對任何東西說“不”,在這個時期,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不”。
一方面,要讓孩子對于說“不”感到安全,父母應該傾聽孩子的“不”、尊重孩子的意見,而不是勃然大怒、或者冷落孩子;
另一方面,父母要幫助孩子尊重他人的界限,學會接受“不”。
建立了心理邊界的孩子能夠:
1、與他人建立親密感情聯(lián)絡,但不至于因為分離而丟掉自我、失去自由;
2、對他人說恰當?shù)?ldquo;不”,而不必擔心失去對方的愛;
3、接受他人的拒絕,而不因此冷落對方。
兒童的心理邊界建立得越早,今后生活的混亂就少。進入青春期和步入成人期,孩子還會各自經歷一次建立邊界的過程。0~3歲的心理邊界建立的成功,意味著后邊這兩個時期過渡得會比較順利(當然絕非一帆風順)。
那么,父母應該怎么幫助兒童建立心理邊界呢?下面我們給出界限十律供廣大家長朋友們參考。
界限十律
1、因果律:種什么收什么,行為有其后果。
2、責任律:我不能替你感覺,我不能替你思考,我不能替你表現(xiàn),我不能替你承受界限所帶給你的失望——我不能替你成長,你也不能替我成長。
3、能力律:你或許沒有能力改變,但你有能力坦承問題與認錯。你沒有能力改變外物:你不能改變天氣、過去、經濟,更不能改變其他人。
4、尊重律:尊重別人的界限,也要求別人尊重我們的界限。
5、動機律:你給予的動機是出自愛,還是害怕失去愛?害怕別人生氣?害怕寂寞?——拿掉內心的恐懼,設立對你身心有益的界限,保護你本應該擁有的自由。真愛永遠不會令人沮喪。
6、評估律:你必須評估你設立界限產生的影響,并且對別人負責。有些事情會傷到我們,卻不會害我們,反而可能對我們有好處。有些事情讓我們覺得好得很,卻可能害我們極深。糖不會傷你,但會害你。
7、積極律(顯露律):不能只曉得恨什么,不喜歡什么,反對什么,不會做什么,要表現(xiàn)出到底愛什么,要什么,目標是什么,立場又是什么——不要陷入“受害者情結”。界限首先必須以語言溝通,然后用行動表示。
8、嫉妒律:嫉妒會把那些:“我們沒有的東西”定義為“好的東西”,而怨恨那些真正好的東西。嫉妒把我們的渴望全集中在我們的界限范圍以外,集中在別人身上。嫉妒代表你生活中有所缺失。——了解你內心真正的渴望,設法達成心愿,或舍棄欲望。
9、活動律:神所譴責的罪不是“嘗試以后的失敗”,而是“敗于不去嘗試”。“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10、顯露律:你的那些界限必須讓人清楚地看見,在彼此的關系中能夠互相溝通。
很多朋友都了解過約翰·鮑爾比的依戀理論,知道最理想的依戀類型是安全型依戀,那么,這個理想的依戀類型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父母該做什么才能幫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安全感呢?
我們的依戀類型究竟是如何養(yǎng)成的?是天生的嗎?
根據(jù)鮑爾比-安斯沃思模型,依戀類型的決定因素可分為近端因素和遠端因素。
什么是近端因素和遠端因素呢?
近端因素影響著父母與嬰兒之間關系的質量,主要涉及嬰兒的氣質與母親的敏感性。
遠端因素會影響近端因素。
先來說說近端因素。
近端因素
嬰兒的氣質
盡管嬰兒的氣質一般不被認為是依戀安全感的有效決定因素(一般而言,父母關于孩子“難搞”、反應消極與情緒化的報告與孩子的依戀類型是否安全是無關的),但當社會不利處境使看護者處于特定壓力之下的時候,易激惹的嬰兒的確會促使看護者做出不當行為(加強其影響),以致提高形成不安全型依戀的風險(Susman-Stillman et al.,1996;van den Boom,1994)。
母親的照料
悉心照料形成安全型依戀。母親的悉心照料有助于嬰兒形成安全型依戀。母親的敏感性、響應性、協(xié)同性與熱情、參與性在大量研究中已經被證實是嬰兒是否會形成安全型依戀的預測因素(Belsky,1999a)。
過度控制形成回避型依戀。母親對嬰兒的干涉、過度刺激及控制則是嬰兒是否會形成回避型依戀的預測因素。
忽視形成回避型依戀。矛盾型依戀的形成似乎與無反應、低卷入的看護方式有關。
母親的敏感性
提升母親的敏感性,安全型依戀人數(shù)上升。母親的敏感性對嬰兒形成安全型依戀模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項研究通過實驗室操作提升了消極氣質兒童的母親的敏感性,這反過來使得這些兒童中具有安全型依戀模式的人數(shù)比例顯著上升(van den Boom,1994)。
父母的依戀類型
成人父母的依戀類型影響其孩子的依戀類型。
疏離型父母→回避型孩子。在成人依戀訪談中被評定為疏離型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陌生情境測驗中一般會被評為回避型。
傾注型父母→矛盾型孩子。傾注型的父母的孩子一般會被評為矛盾型。
未解決型父母→混亂型孩子。未解決型的父母的孩子一般會被評為混亂型。
在嬰兒出生之前收集并編碼的父親或母親的成人依戀訪談結果能預測12—18個月嬰兒的依戀類型,而氣質這一因素(兒童對父母的影響)似乎無法充分解釋這一現(xiàn)象(Fonagy et al.,1991b;Steele et al.,1996a)。
父母的思考能力
父母思考能力強,孩子更可能形成安全型依戀。
斯萊德及其同事的最新研究結果為“安全型依戀的代際傳遞”這一謎題提供了重要線索。他們發(fā)現(xiàn),與疏離型和傾注型母親相比,成人依戀訪談中的自主型(安全型)母親在描述她們與孩子的關系時更具條理,在關系中表達出更多的愉悅與快樂(Slade et al.,1999a)。
我們認為父母對無意向性的嬰兒采取意向性立場(intentional stance)的能力,即從嬰兒內心與父母內心的想法、感受與欲望等方面思考嬰兒及其心理狀態(tài)的能力,是依戀傳遞的重要中介變量,并且能解釋有關看護者的敏感性對嬰兒的影響的經典觀察結果(Fonagy et al.,1991a)。
那些在成人依戀訪談中能思考自己及其看護者心理狀態(tài)的父母更有可能讓他們的孩子對他們產生安全型依戀(Fonagy et al.,1993b)。
我們還發(fā)現(xiàn),對于那些以單親家庭、父母犯罪、失業(yè)、有精神疾病為特點的高壓力組母親,如果她們的思考能力夠強,則更可能養(yǎng)育出具有安全型依戀的嬰兒(Fonagy et al.,1994)。
這是對弗洛伊德觀點的初步支持。弗洛伊德(Freud,1920)認為那些忘記并忍耐過去的人注定要重復過去,至少在與他們的孩子相處時是這樣的。
遠端因素
雖然孩子的社會處境在理論上屬于遠端因素,但也是決定依戀類型是否安全的重要因素。
父母人格健全→孩子安全型
擁有健全人格的父母更容易擁有形成安全型依戀的嬰兒(Del Carmen et al.,1993;Maslin & Bates,1983)。
父母有問題→孩子不安全型
生活在嚴重不和諧家庭中的孩子(Erel & Burman,1995)、
與接受的社會支持不足的母親一起生活的孩子(Crittenden,1985;Crnic et al.,1986)、
與有嚴重抑郁癥的母親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更有可能形成不安全型依戀(Lyons-Ruth et al.,1986;Radke-Yarrpw et al.,1985;Teti et al.,1995)。
遺傳因素
社會心理研究局限性大,遺傳因素的影響強大。
貝爾斯基(Belsky,1999a)建議,依戀類型是否安全的預測因素應該被看作預測心理疾病的風險因素,應該被看作附加因素,或者相互作用的因素。不管怎樣,目前的證據(jù)表明依戀的近端預測因素(例如母嬰互動)的預測力是較弱的,遠端預測因素(例如父母的心理疾?。┑念A測力更弱。
這暗示了遺傳因素的強有力的影響,或者反映出多數(shù)社會心理研究的測量局限性(Maccoby,2000)。
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對于兒童建立恰當?shù)男睦磉吔缰陵P重要,希望能夠幫助父母更好地教會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心理邊界。
治療各種類型的抑郁癥。包括伴有焦慮的抑郁癥及反應性抑郁癥。常見的抑郁癥狀:乏力,睡眠障礙,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和愉悅感,食欲減退。 治療強迫性神經癥。常見的強迫癥狀:感受反復和持續(xù)的可引起明顯焦慮的思想、沖動或想象,從而導致重復的行為或心理活動。 治療伴有或不伴有廣場恐怖的驚恐障礙。常見的驚恐發(fā)作癥狀:心悸,出汗,氣短,胸痛,惡心,麻刺感和瀕死感。 治療社交恐布癥/社交焦慮癥。常見的社交焦慮的
健客價: ¥87治療各種類型的抑郁癥,包括伴有焦慮的抑郁癥及反應性抑郁癥。常見的抑郁癥狀:乏力、睡眠障礙、對日?;顒尤狈εd趣和愉悅感、食欲減退。 治療強迫性神經癥。常見的強迫癥狀:感受反復和持續(xù)的可引起明顯焦慮的思想、沖動或想象,從而導致重復的行為或心理活動。 治療伴有或不伴有廣場恐怖的驚恐障礙。常見的驚恐發(fā)作癥狀:心悸、出汗、氣短、胸痛、惡心、麻刺感和瀕死感。 治療社交恐怖癥/社交焦慮癥。常見的社交焦慮的
健客價: ¥52.5抑郁發(fā)作,強迫癥,精神性貪食癥,可作為心理治療的補充,用于減少貪食和導瀉行為。
健客價: ¥15治療各種類型的抑郁癥,包括伴有焦慮的抑郁癥及反應性抑郁癥。常見的抑郁癥狀:乏力、睡眠障礙、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和愉悅感、食欲減退。 治療強迫性神經癥。常見的強迫癥狀:感受反復和持續(xù)的可引起明顯焦慮的思想、沖動或想象,從而導致重復的行為或心理活動。 治療伴有或不伴有廣場恐怖的驚恐障礙。常見的驚恐發(fā)作癥狀:心悸、出汗、氣短、胸痛、惡心、麻刺感和瀕死感。 治療社交恐怖癥/社交焦慮癥。常見的社交焦
健客價: ¥35.8抑郁發(fā)作、強迫癥、神經性貪食癥,可作為心理治療的補充用于減少貪食和導瀉行為。
健客價: ¥208本品用于治療衰老期心理行為障礙(如警覺性和記憶力喪失、頭暈、耳鳴時間與空間定向力障礙、失眠)。也可用于急性腦血管病及腦外傷綜合征。 眼科方面:可用于治療缺血性視網(wǎng)膜疾病。耳、鼻、喉科治療方面,可用于治療耳蝸前庭疾病。
健客價: ¥40鹽酸帕羅西汀片,適應癥為治療各種類型的抑郁癥,包括伴有焦慮的抑郁癥及反應性抑郁癥。常見的抑郁癥狀:乏力、睡眠障礙、對日?;顒尤狈εd趣和愉悅感、食欲減退。治療強迫性神經癥。常見的強迫癥狀:感受反復和持續(xù)的可引起明顯焦慮的思想、沖動或想象、從而導致重復的行為或心理活動。治療伴有或不伴有廣場恐怖的驚恐障礙。常見的驚恐發(fā)作癥狀:心悸、出汗、氣短、胸痛、惡心、麻刺感和瀕死感。治療社交恐怖癥/社交焦慮癥。常見
健客價: ¥26.8本品用于治療衰老期心理行為障礙(如警覺性和記憶力喪失、頭暈、耳鳴時間與空間定向力障礙、失眠。也可用于急性腦血管病及腦外傷綜合征。 眼科方面:可用于治療缺血性視網(wǎng)膜疾病。耳、鼻、喉科治療方面,可用于治療耳蝸前庭疾病。
健客價: ¥61治療各種類型的抑郁,包括伴有焦慮的抑郁癥反應性抑郁癥。常見的抑郁癥狀:乏力,睡眠障礙,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和愉悅感,食欲減退。治療強迫性神經癥。常見的強迫癥:感受反復和持續(xù)的可引起明顯焦慮的思想、沖動或想象,從而導致重復的行為或心理活動。治療伴有或不伴有廣場恐怖的驚恐障礙。常見的驚恐發(fā)作癥狀:心悸,出汗,氣短,胸痛,惡心,麻刺感和瀕死感。治療社交恐怖癥社交焦慮癥常見的社交焦慮的癥狀:心悸,出汗,氣短
健客價: ¥78鹽酸帕羅西汀片(賽樂特):治療各種類型的抑郁癥。包括伴有焦慮的抑郁癥及反應性抑郁癥。常見的抑郁癥狀:乏力,睡眠障礙,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和愉悅感,食欲減退。 治療強迫性神經癥。常見的強迫癥狀:感受反復和持續(xù)的可引起明顯焦慮的思想、沖動或想象,從而導致重復的行為或心理活動。 治療伴有或不伴有廣場恐怖的驚恐障礙。常見的驚恐發(fā)作癥狀:心悸,出汗,氣短,胸痛,惡心,麻刺感和瀕死感。 治療社交恐布癥/社
健客價: ¥423鹽酸帕羅西汀片(樂友):治療各種類型的抑郁癥,包括伴有焦慮的抑郁癥及反應性抑郁癥。常見的抑郁癥狀:乏力、睡眠障礙、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和愉悅感、食欲減退。 治療強迫性神經癥。常見的強迫癥狀:感受反復和持續(xù)的可引起明顯焦慮的思想、沖動或想象,從而導致重復的行為或心理活動。 治療伴有或不伴有廣場恐怖的驚恐障礙。常見的驚恐發(fā)作癥狀:心悸、出汗、氣短、胸痛、惡心、麻刺感和瀕死感。 治療社交恐怖癥/社交
健客價: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