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淋巴細胞白血病
(一)發(fā)病原因
雖有幾種相關(guān)因素,但病因不明。本病有性別易感性。
(二)發(fā)病機制
細胞遺傳學, 約60%的患者有14 q 異常,12號染色體三體異常發(fā)現(xiàn)率低于CLL患者(有該異常的患者可能由CLL發(fā)展而來)。6q-和累及1、12號染色體的重排偶爾可見;t(6:12)(q15;q14)異常亦見報道。t(2;13)(q35;q14)是一種兒童橫紋肌肉瘤較常見的染色體改變,在B-PLL中亦可見到。
細胞基因?qū)W,80%的PLL為惡性B細胞起源,這些細胞常有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表達同CLL細胞類似的B細胞表面抗原。同B-CLL不同,PLL常表達較高濃度的表面免疫球蛋白,多為IgM(有或無IgD);不能與鼠的紅細胞形成玫瑰花環(huán)。半數(shù)PLL患者的B細胞表達CD5表面抗原。單克隆抗體SN8可把PLL的B細胞與CLL或HCL的B細胞區(qū)分開。20%的PLL為惡性T細胞,常表達CD2抗原;可與羊紅細胞形成玫瑰花環(huán)。這些病例中75%的患者表達CD4,20%表達CD8抗原;約15%的病例白血病細胞同時表達CD4和CD8,說明細胞起源于較原始的T細胞。T-PLL常表達CD7抗原,而不表達CD1、HLA-DR或TdT。T-PLL細胞α非特異性酯酶為陽性,酶型為大顆粒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