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不僅支撐著寶寶軀體,還保護著大腦、內臟、神經(jīng)等,使得人體在劇烈運動時能夠保持內部穩(wěn)定,因此可見,骨骼是人體健康的基石。
而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習俗習慣可能會影響到寶寶的骨骼健康!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給寶寶睡平頭→頭顱變形
壞習慣:民間流傳“給新生兒睡平頭”的說法,認為寶寶平頭頭部兩側太陽穴逐漸突出來,眉間印堂突出,會使面額豐滿。
認為男孩這種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式的臉型是福相;而女孩扁頭扎頭發(fā)會很漂亮。其實這種觀念非常不科學而且也不健康。
可能后果:導致頭顱變形
▲寶寶頭顱CT
解釋:新生兒在孕育的過程中,后腦勺都是圓圓的整個頭部呈自然的球形的,這是最自然的生命特征。
每個新生兒出生后大約5~6天就會找到自己的特有的舒適體位,特意給寶寶“睡平頭”的過程首先會干擾寶寶尋求舒適體位的需求。
另一方面,圓形頭顱腦容量更大,且圓形頭骨在受到劇烈沖撞時更能保護腦組織。所以將頭顱睡扁就將失去這些優(yōu)勢。
支招:首先應避免給寶寶使用硬枕頭,更要避免刻意去給寶寶睡平頭。家長應注意嬰兒的睡眠體位,三兩日內,左右側仰交替改換睡姿,就可避免寶寶頭部一側被長期壓迫變形,保證寶寶頭型正常。
壞習慣:把新生兒的腿捋得直直然后包起來,外面還用帶子結實捆綁,認為這樣可以為了防止寶寶發(fā)生“羅圈腿”,還可養(yǎng)成寶寶手腳不亂動的習慣。事實上這種陳舊觀念很不科學。
可能后果:影響下肢供血,限制寶寶髖關節(jié)活動和鍛煉,不利于寶寶髖關節(jié)發(fā)育甚至會導致髖關節(jié)脫位。
解釋:寶寶的小腿如果順其自然保持屈曲和張開的姿勢,有助于髖關節(jié)窩不斷加深,有助于防止髖關節(jié)脫位。
支招:包包裹確實有助于安撫和睡眠,因為可以模擬子宮狹窄的環(huán)境給寶寶安全感,但只要將寶寶的小手緊貼身體包裹住就好,包裹下半身最好保持寬松,讓寶寶腿部能自由放松。
長期固定姿勢睡→斜頸
壞習慣長期固定寶寶同一個方向,或者一個地方躺臥導致寶寶醒著時習慣性關注某一側,對還在生長發(fā)育中寶寶的頸部肌肉發(fā)育是有害無利的。
可能后果:造成寶寶斜頸
解釋:新生寶寶躺臥如長時間注視一個方向,容易形成習慣性的姿勢,時間長了形成斜頸,老百姓俗稱歪脖子。
這是后天的不良習慣導致,而如果寶寶在出生后面部總是傾斜向一側,就需要檢查寶寶脖子一側是否有腫塊,如果有就需要及時去醫(yī)院檢查是否為先天性斜頸。
醫(yī)學專家認為子宮內壓力異?;蚺邇禾ノ徊徽钱a(chǎn)生先天性肌性斜頸的主要原因。
支招:對于正常寶寶,在哺乳時左右交替進行;如寶寶和媽媽同睡,媽媽需要媽媽定期更換到寶寶另一側,這樣可避免寶寶長時間同一個方便朝向媽媽;
白天寶寶醒著時也不要固定放在一個地方,這樣可避免寶寶習慣性盯著他喜歡或偏亮的同一個地方。
▲徐若瑄曬寶寶被網(wǎng)友提醒斜頸
先天性肌性斜頸一定在及早醫(yī)療干預和治療,才可避免2歲后出現(xiàn)的面部不對稱等面部畸形和視力等一系列問題。
過早長時間站立或學走路→O型腿或X型腿
壞習慣:寶寶還沒準備好,就早早地拉著寶寶鍛煉站立和行走,這樣對寶寶骨骼發(fā)育有害無益。
可能后果:O型腿和X型腿
寶寶還未鈣化和堅硬的骨骼支撐不起身體的重量,容易導致骨骼發(fā)育變形,出現(xiàn)膝內翻和膝外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O型腿和X型腿。
支招:家長一定要放松心態(tài),寶寶大運動有自己的時間表,趴、抬頭、爬、坐、站、扶走、獨立行走,只要順應寶寶發(fā)展進行,寶寶會走是自然就會的事情。
提示:當抱著寶寶站著時如果還是腳尖著地,這種情況說明寶寶還未到會站立的階段。
千萬不要強迫抱著寶寶“學習站立”,這樣對于稚嫩的寶寶足弓和下肢發(fā)育非常不利。
當寶寶還不能站立時可以多練習趴,寶寶大動作發(fā)育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寶寶會趴、會爬后,自然就會站立會行走,一定要尊重寶寶身體發(fā)展的規(guī)律。
牽手方法不當→肘脫臼
壞習慣:雙手拉著孩子的手臂,讓其離開地面玩耍;給寶寶穿脫上衣時,媽媽用力地拽寶寶的胳膊;
寶寶不小心要摔倒了,被嚇到的媽媽本能抓住寶寶小手一拽;走路時用力牽拉寶寶的手臂;
以上這些情況看似沒有什么危險,事實孩子的關節(jié)部位還沒有發(fā)育完全,這些情況非常容易導致孩子關節(jié)脫臼。
可能后果:手肘關節(jié)脫位
解釋:寶寶關節(jié)韌帶還未發(fā)育完全,比較松弛,關節(jié)囊也是很薄弱,當寶寶胳膊伸直時,如果突然受到向上的大力牽拉,很容易造成牽拉負重而導致關節(jié)脫位而導致脫臼。
支招:不要扯拽著寶寶手臂走路,保持寶寶大小手臂有一定角度,可時常左右手交換牽著走。更不要扯著寶寶手臂沒有輕重地拽著玩耍,要知道寶寶稚嫩的關節(jié)經(jīng)不起超負荷的力度。
W坐姿→影響骨盆、足弓發(fā)育
壞習慣:孩子雙膝很自然向兩側后彎曲,坐在地上看書或玩玩具。這種大人很難“駕馭”的姿勢,讓孩子做起來特別容易。
但長期或習慣性采用這種姿勢對孩子的身體發(fā)育是不利的,如果不及時矯正,對孩子的體形、行走和跑步能力都會帶來長久的負面影響。
可能后果:影響骨盆和足弓發(fā)育
解釋:“W”坐姿早期是允許的,當寶寶開始學走路,就不建議采用這種坐姿。如果長期以這種姿勢坐立,會讓發(fā)育中的骨盆外形受到影響,導致不同程度的外擴;
而且還會導致大腿骨內轉,并連帶引起膝蓋關節(jié)內轉,最終導致雙腳內撇和足弓反轉,孩子走起路來就很容易“八字型”。
支招:平時坐地板或游戲墊上時采用雙腿向前伸直的姿勢就好。如果孩子已持續(xù)“W”坐姿一段時間,這時雙腿和背部的肌肉區(qū)會感到緊繃,可以練習下面的“印度”坐姿進行糾正。
坐在地板上,雙腿交叉向前,膝蓋外轉。這種坐姿可以利用地心引力幫助拉伸大腿內側肌肉。開始采用印度坐姿時,堅持幾分鐘即可。
總之,寶寶的骨骼,從身體最上面的顱骨頸椎,到最下面的足弓,都需要媽媽從小注意保護好,長大后更應養(yǎng)成良好習慣來持續(xù)維護骨骼健康,這對孩子一生健康來說具有重要意義!